0
  当前位置:首页党团建设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江汀:在全市项目现场观摩总结会上的讲话(二)
作者:办公室   来源:青岛财经职业学校   发布时间:2018-02-04   点击:7874  

下面,重点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好我市工作,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的情况,再谈些意见。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我国今后的发展蓝图,对各方面工作作出了部署和要求,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都对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我们要进一步抓好推进和落实。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理念和内涵、重点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标准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进一步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经过前期的深入学习、深入调研、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目标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奋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

关于创新

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刻阐明了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是青岛今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是青岛从跟跑到并跑再向领跑转变的“杀手锏”。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加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首尔等国际大都市,以及上海、深圳等国内先进城市,都在加紧谋划和建设“全球或区域创新中心”。今年7月份,我们到深圳学习考察时,切身感受到了创新给这个城市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活力。相比之下,我市在创新方面差距不小,2016,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4.1%,我市是2.9%;深圳发明专利授权量17665,我市6561;深圳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19647,我市906;深圳技术合同交易额468.7亿元,我市104.1亿元;深圳高新技术企业8080,我市1348;深圳人才总量420万人,我市169万人。身处创新时代,面对激烈竞争,我们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我市拥有较强的创新优势,海洋科研实力雄厚,聚集了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科研院所,聚集了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众多科研技术人员,培育了海尔、海信、中车四方等一批创新明星企业。

我们要立足已有优势,把握全局、面向未来,坚持创新“第一理念”,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本领、优化创新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创新驱动“第一动力”,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激发和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加快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让青岛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要在创新上取得突破,不仅需要资源要素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要建立健全创新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全力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点燃全社会的创新激情,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只要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就一定能够形成引领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

关于更加富有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富有活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城市工作的重要命题,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重点方向。城市怎样算是“富有活力”?就是整个城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种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社会文化包容,人文精神向上,思想观念新、发展模式新、经济业态新、体制机制新,成为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都市。一个城市的活力是全方位的,只有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体制机制、城市管理等各方面都富有活力,城市才会生机盎然。

我重点强调四个方面:

一是人的思想的活跃性。城市的主体是人,人的思维活跃、思想解放,是城市活力的“源头活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重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国家、我们这座城市每时每刻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果思想缺乏活力、思维固化,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变天地宽”,有了活跃的思想、开放的思维,就能开拓出发展的新空间。大家都知道,张瑞敏同志当年砸冰箱的故事,在冰箱供不应求的时候,能够举锤砸掉76台质量有问题的冰箱,首先举起的就是破除传统思维的“思想之锤”。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在全市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价值支撑,促进人的思想活力充分释放,永不自满、追求卓越,永不懈怠、奋勇向前。

二是城市经济的成长性。我市是中国较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建置后不久,工商业迅速兴起,人口加快聚集,逐步从当初的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勇立改革开放潮头,整个城市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5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1986年成为计划单列市,1992年青岛国家高新区批准成立,1993年青岛保税区正式对外运营,2002年青岛出口加工区成立,2007年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设立,2011年被国家批复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201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2015年在“一带一路”规划中被定位为重要节点支点城市,现在正向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政策优势的不断叠加,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推动我市经济持续保持增长活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 1978年相比,2016年我市生产总值是当时的261,人均生产总值是165,财政收入是85,工业总产值是30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130倍、123,存款余额是2090倍。城市活力的根基在于经济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为增强城市活力筑牢根基。

三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城市整体活力的提升,需要各区市、功能区都具有活力,需要城市的每个区域、每个角落都富有生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我市陆域面积11282平方公里,深圳为1997平方公里、上海为6340平方公里、广州为7434平方公里,我们可发展的空间更大。空间就是潜力。这次观摩,我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看了多个重点板块,实地感受到各区域发展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局面。各区市、功能区资源禀赋各异、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同,我们要坚持“全市一盘棋”,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布局,实现资源、要素、产业、项目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域发展活力。

四是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激发城市活力,必须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各个方面,关键在于调动“企业”和“人”的积极性、能动性,让市场活起来、让社会活起来。大家都知道,美国硅谷是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地方之一,活力的主要标志就是企业多、人才多,孕育了大小上万家技术企业,其中不乏苹果、谷歌、英特尔、惠普、思科等知名高科技公司;硅谷是吸引全球人才的磁石,65%的人才来自美国以外。我们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健康发展,激活更多的城市活力因子。同时,要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基层管理体制创新,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热情,让社会发展活力不断蓄积、进一步涌现。

关于更加时尚美丽

“时尚”的词意是指“时兴的风尚”,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时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行为、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环境、建筑、文化、衣着打扮、饮食、居住等。无论哪个方面,时尚的共性是走在前沿的、引领潮流的、健康向上的、富有品位的、大众普遍认可的。对我们这座城市来说,“时尚”,就是在全社会提倡和崇尚现代的、文明的、绿色的、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城市发展紧跟时代、与时俱进,让城市风格富有品位、充满韵味,让城市文化繁荣多元、向上向善,成为充满生机、开放进取、品质卓越的时尚之城。“时尚”代表着城市的气质,巴黎、纽约、米兰、上海这些著名的时尚之都,在城市气质上都独树一帜。

时尚也是青岛最鲜明的特征:

首先,青岛具有浓厚的时尚基因。青岛历来就有锐意向前、引潮流所向、开风气之先的传统。自建置以来,青岛曾经诞生过多个中国第一,是中国第一个有汽车的城市、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公路、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火车机车和第一瓶矿泉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帆船俱乐部、建设了亚洲第一个海洋馆,等等。具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山路很早就是时尚的聚集地,1500米长的路当时就云集了140多家店铺、洋行、咖啡馆、酒吧、舞厅和旅馆等等。青岛的纺织工业也曾有“上青天”的美誉,我去青岛纺织博物馆调研时,看到各个时期青岛本土企业制造的服装,样式非常新潮,有的放在现在也不过时。可见,我们青岛从来不缺时尚基因,这种基因已经融入到城市血脉之中。

其次,青岛具有时尚的元素和追求。时尚之城要有专属自己的时尚元素,比如一提到时装会想到米兰,一提到音乐就想到维也纳。我们青岛也有属于自己的时尚元素,比如“青岛啤酒”和啤酒节,从一定意义上讲,啤酒已成为青岛的代名词;比如影视文化,青岛成为中国首个“电影之都”,从青岛走出去的影视明星不胜枚举;比如帆船航海运动,2008奥帆赛后,这一运动迅速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热门运动,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新的时尚元素;另外,还有一批商圈在引领着时尚潮流、时尚消费。我们的市民也一直是追求时尚的,既乐于享受城市里的时尚元素,也乐于接受吸纳全国、全球的流行元素。

第三,青岛具有打造时尚之城的机遇。时尚是多元的,我市在经济、科技、文化、品牌、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时尚元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有着良好条件和机遇。我们要大力倡导时尚,通过“时尚+,把更多前沿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多元的文化、开放的元素注入到城市生活中,创造更多新时代的时尚标志,给城市带来更多新活力、新气象。比如“时尚+经济”。发挥好实体经济优势,提升产品创意设计能力,发展时尚新兴业态,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品牌,以品牌引领时尚经济发展,走出具有青岛特色的实体经济振兴之路。比如“时尚+科技”。时尚和科技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科技是时尚的助推器、时尚是科技的风向标,无人驾驶、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等既是科技也是时尚,我们要以科技的进步激发时尚的火花,让青岛的时尚步伐始终走在时代前沿。比如“时尚+文化”。彰显好我市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创新求变的文化特点,塑造凸显时代精神的城市文化,打造一批时代文艺精品,努力使青岛成为时尚潮流文化的重要策源地。比如“时尚+生活”。将时尚元素融入居民生活,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品位,传播健康向上的时尚理念,营造开放互动的时尚氛围,在与世界接轨的进程中培育形成现代时尚生活新方式。

美丽和时尚是相通相融的城市气质。党的十九大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次把 “美丽”写入了国家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指出了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我市素来以“美丽”而著称,山、海、林、河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绿水青山”的底子比较厚实。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独特竞争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生态环保工作,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在城市和乡村多植树、多增绿,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针对实际问题,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比如,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这体现了总书记对百姓民生、城乡文明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的务实作风。“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它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公厕少,厕所不干净、不卫生,既影响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也是环境的污染源。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城市和乡村“厕所革命”一抓到底,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对于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要像“厕所革命”一样,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以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解决好。当然,城市的美丽,既体现在生态之美,也体现在建设之美。“人民城市人民建,建设城市为人民”。我们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精心设计城市,用心打造城市,有效治理各种 “城市病”,让城市功能更完善、公共服务更配套、社会治理更到位,不断提高城市品质。要按照中央部署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好,实现城乡同繁荣、共美丽。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文明素养,是一个城市直指人心的美。最近,青岛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这体现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胶州市在全国县级文明城市评选中名列第一。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让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城市文明之美。总之,我们要通过“美丽”建设,让城乡环境既整洁又怡人,让城市面貌既大气又雅致,让市民生活既便利又舒适,努力打造环境优美度高、生活便捷度高、文明和谐度高、城市品质品位高的美丽之城。

关于更加独具魅力

城市与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独具魅力,就是一座城市独有的、鲜明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如果把城市比作一本打开的书,一栋栋建筑是“字”,一条条街道是“句”,一个个社区是“章节”,一个个公园是“插图”,城市的“字”“句”“章节”“插图”只有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我们才会有去“阅读”的冲动,才会有用心体会的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城市不能搞‘千城一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城市的这种独特魅力是刻画在城市脸庞上的鲜明棱角,是浸润在城市骨髓中的个性气质,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特色基因,能在人们心里种下独有的印象,让人们愿意去细细品味。我们提出让青岛更加独具魅力,就是秉承和弘扬城市特色,充分挖掘、保护、彰显青岛独特的自然风貌魅力、历史文化魅力、人文精神魅力,通过持之以恒地培育和塑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塑造独特风情,使青岛的风貌是独具特色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历史是绵延相传的,人文是可以随处感知的,市民是诚信守法知礼的,社会交往是有温度的,打造“记得住乡愁”“来了就不想走”的东方魅力之城。青岛一直有着独具一格的魅力。比如,我们的城市自然风貌独具魅力,城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山、海、岛、湾、城交相辉映、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既有北方城市的豁达开阔,又有南方城市的精巧秀美。康有为先生曾评价青岛:“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已成为青岛形象的代名词。比如,我们的历史文化独具魅力,青岛地区历史悠久,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开始,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地区属于齐国,已经是人口众多、物产丰饶之地。千百年来,越王勾践迁都琅琊、田单火牛阵破燕、秦始皇遣徐福东渡、田横五百壮士殉义……有众多有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近代开埠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与海外连通的工商业发展和各地移民的聚集,给青岛留下了西方文化、工商文化、移民文化的印记。在不同文化的交融汇合中,形成了“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历史文化特色。我们要担起传承历史文脉的责任,切实加强文物、古建筑、特色风貌街区的保护,延续城市记忆,守护城市里的文化乡愁,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一个记忆深厚、历久弥新的青岛。比如,我们的城市品牌独具魅力,青岛是我国最早实施名牌战略的城市之一,是全国知名的“品牌之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培育“五朵金花”开始,我市品牌经济一直保持蓬勃发展,并由此走出了一条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服务品牌、政务品牌、城市品牌的发展路子,品牌意识、品牌文化已经浸润到城市的各行各业与方方面面。品牌,已经成为青岛的一张靓丽名片,彰显着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凝结着品质追求,代表着城市形象,增添了城市的独特魅力。比如,我们的城市人文精神独具魅力,青岛地区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特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老舍等文化名人聚集于此,为城市人文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青岛的民风民俗热情淳朴,青岛人性情直爽、急公好义、乐于奉献,涌现出一大批时代先模人物和群体,等等。青岛独具魅力之处不止于此,还可以继续挖掘、提炼和总结。当然,仅有独具一格的资源禀赋还不够,还必须有独具匠心的设计打造,这方面我们需要下更大功夫。杭州是一座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城市,我们去学习考察时感受到,杭州在打造城市魅力上可谓独具匠心,钱江新城的规划、西湖景区的控制、特色小镇的建设、城市管理的精细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要鼓足干劲、对标一流,精心打造城市的独特风采和个性魅力,既要努力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民俗习惯,又要不断赋予城市新时代的新精神、新理念、新风尚,进一步提高青岛在城市之林中的“辨识度”,展现出更加独具魅力的风采。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奋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对于青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万丈高楼平地起。实现这一目标,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的接续奋斗。我们强调“更加”,就是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把工作做得更好。全市上下要向着这个目标,汇聚共识、凝心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通知公告
学校介绍
工作职能
校务公开
应急管理
领导信息
联系方式
党团建设
党建动态
学习交流
支部建设
团委工作
教工之家
工会工作
妇委会工作
后勤服务
德育专栏
德育管理
德育风采
德育活动
交流合作
落实“十个一”
教学专栏
教学研究
教学管理
教学成果
教师成长
专业部风采
培养方案
招生实习
招生工作
实习工作
实习生风采
校企合作
优秀毕业生
实习加油站
版权所有©青岛财经职业学校
地址:青岛市李沧区京口路78号 联系电话:0532-87895174
备案序号:鲁ICP备12013511号 备案号:37020020110078